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决策公开 > 政策法规 > 市政府文件
  • 索 引 号:FZ0001/2022-43579

    发文机关: 市政府办公室

    文   号:抚府发〔2022〕3号

  • 文件有效性:有效

    成文日期: 2022-03-30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

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各县(区)人民政府,英国威廉希尔公司高新区管委会、东临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3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有关“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根据《江西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应急管理工作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南昌大都市副中心城市、江西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大发展定位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全市应急管理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防灾减灾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表1 “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三五”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

“十三五”期间

2020

完成情况

规划

目标

实际值

1

亿元GDP死亡率

0.085

累计下降30%

累计下降31.76%

0.058

全面完成

2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86

累计下降20%

累计下降18.84%

0.698

基本完成

3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1.77

累计下降5%

累计下降3.5%

1.71

基本完成

1.应急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在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整合多项职责,顺利完成机构改革,完成9县2区应急管理局的组建,逐步建立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分工明晰、运转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整合“两委三部”职能,调整机构和人员组成,新体制新机制优势日益彰显,健全完善风险防控、监测预警等一整套工作机制,有效增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牢牢把握安全生产“基本盘”,建立了常抓严管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安委会、安委办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大方面的落实工作,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事故企业惩处力度及事故企业责任人的惩处、追责力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印发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积极推进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停产退出工作。大力整治非煤矿山、建筑施工、道路安全、民用爆炸品、特种设备、旅游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工贸行业领域隐患,企业全面开展了风险辨识,持续推进“双百示范”工程建设。

3.灾害防治能力不断加强。实施修订了森林防灭火专项应急预案等一系列的市级应急预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完成了地震监测台网指挥中心平台整体建设。与江西省气象局签订了共同推进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积极推动了江西省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气象局气象防灾减灾中心(EPC)项目的建设,提升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气象预测预报能力。防洪治涝方面启动9条万亩圩堤列入除险加固规划,对长150km的万亩圩堤进行除险加固,通过万亩圩堤加固、五河治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实施,保护流域内人口236万,保护耕地158万亩,极大提高了区域内防洪能力,构建了防洪安全屏障,为区域内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4.应急救援力量不断加强。全市应急救援力量形成了主要由政府应急救援力量、企业应急救援力量、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组成的格局。军分区首批可投入防汛救援队伍460人,后续能够调集救援队伍10000人;武警首批可投入防汛救援队伍80人左右,后续能够调集救援队伍170人;消防首批可投入防汛救援队伍100人,后续能够调集救援队伍100人,另有46艘冲锋舟,19艘橡皮艇可调用。应急部门首批可投入防汛救援队伍240人,后续能够调集救援队伍1500人。企业救援力量包括安能集团可投入防汛救援队伍150人,可投入救援抢险设备100套(单人作战设备),35台大型机械。社会救援力量包括市雪豹应急救援队、市红十字雄鹰救援队、市蓝豹救援队和市蓝天救援队等4支救援队,可使用人数656人,包括救援艇(冲锋舟)24艘,以及水上打捞救援装备等。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应急航空救援支队为省内首家应急航空救援支队,共有成员36人,全市各县(区)专门设置直升机起降点共12个,取水点共11个。

5.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增强完成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一期项目建设,并正式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地震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启动地震监测台网指挥中心建设,可以使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地震监测手段基本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实现与省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市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周边市县应急指挥中心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加强地震宏观观测点建设,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选取动物家禽养殖场所构建了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网,定时了解有关异常情况。

6.应急基层基础获得提升。开展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创建,黎川县德胜镇等5个乡镇入选全省综合减灾示范乡镇,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国家级24个、省级69个、市级57个。推进了救灾物资仓库建设。市救灾救助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有力提升全市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水平。市防震减灾局与市消防支队、市民政局、赣东学院、蓝天救援队等有关单位和院校定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了应急能力。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新冠疫情下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全市全面开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将推动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经济基础;从省内看,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西发展擘画了新蓝图,对江西提出“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更高要求,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发展带来宝贵机遇、注入强大动力;从市内看,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处于加快动能转换、打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样板的发力期,全面融入大南昌都市圈和全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加快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推动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经济社会新发展态势对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安全基础设施条件持续完善,防灾减灾抗灾基础不断夯实;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遏制,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改善应急管理工作,发展应急管理事业提供借鉴启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生产安全、公共安全日益关注,对应急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热情日益高涨,将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三是数字赋能加速推进为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应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将大幅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为提高重大灾害事故预测预警和防范处置能力发挥重要关键作用。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也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安全生产总体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类自然灾害风险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更为严峻挑战:一是安全生产形势复杂严峻。受新经济和疫情影响,矿山、化工、交通、建筑施工等多个行业面临较大挑战,不少企业勉强维持,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仍然突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相对薄弱,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仍然不高,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问题依然严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安全风险结构的变化,各类风险的跨界性、关联性、穿透性、放大性显著增强,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二是自然灾害风险呈抬头趋势。英国威廉希尔公司自然灾害种类多、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的基本情况没有改变,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未来英国威廉希尔公司自然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征仍然突出,灾害严重程度可能继续加深。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相对较低。三是应急管理基础能力依然较弱。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机构配置不够完善,部门之间仍存在数据壁垒,应急预案动态管理相对滞后,应急救援力量比较薄弱,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参与救援的体制机制也尚未健全,科技支撑等保障系统还不完善,救灾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弱,应急产业、灾害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效果还未完全显现。

“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改革创新期,也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爬坡过坎期。要充分利用新机遇新条件,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坚定推进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安全发展和综合防灾减灾理念,坚持预防为主、应急为重、管理为要,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力维护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和自然灾害防治平稳有序,努力描绘好新时代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改革发展新画卷,全面建设富裕协调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化新英国威廉希尔公司。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的危害和后果。

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坚持防抗救相结合,强化预防治本,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坚持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已有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梳理政府和行业需求,合理规划需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强化的建设内容,有效提高建设效果、发挥建设效益。

坚持依法管理、精准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创新科技手段和方法,提高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补齐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短板与不足,全面提升事故灾难的风险防控、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重建能力,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实现全市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持续好转,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全市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的人员死伤持续下降。力争到2035年,全市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更加稳定可控,应急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表2:“十四五”时期具体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目标值

(“十四五”期末)

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0%

约束性

2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0%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5%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GDP比例

<1%

预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的时间

<10小时

预期性

7

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

≤0.9‰

预期性

备注:1.约束性指标为必须完成的指标,纳入评价考核范围,预期性指标为期望发展的目标。2.由于2020年受疫情影响,安全生产形势与往年相比出现了异常波动,所以将2019年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作为安全生产类指标“十四五”规划的基期值。

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指挥体系、组织体系、协同联动机制、责任体系更加合理。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

灾害事故防范水平全面提高。风险底数全面摸清,风险治理更加精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灾害预防能力显著提高。灾害事故上报及时率达到100%,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

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优化、配置更加合理,救援协同应对更加顺畅,预案管理更加科学,应急实训演练更加有力,应急救援效能明显提升。专职救援人员占全市总人口比例达0.4‰。

基层基础能力全面增强。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成果转化更加高效,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县级以上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法规规章体系更加科学健全,应急文化深入人心,市场化应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应急产业日趋成熟。力争创建18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县,4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街道),35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8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1.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完善应急指挥体制。坚持对标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建立完善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体系,适应新时代“大安全”“大减灾”“大应急”需要,优化调整议事协调机构,形成工作合力,整合现有指挥机构,组建各级应急指挥部,完善运行机制,强化人员保障,统筹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完善应急组织体制。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组建综合性执法队伍,充实加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编制和力量。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建设,以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为重点,实施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推行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实行应急管理信息员制度,强化基层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能力。

2.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完善应急协同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及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协助机制。提高全市应对事故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和各类应急力量协同应对能力,强化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军地之间、条块之间沟通协调,提升人员、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快速集成能力,加快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以及应急救援联防联控、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效能。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健全完善各类事故灾害等突发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规范一般性和重大灾害事故的响应工作程序,明确各相关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职责任务,细化信息共享、应急指挥、会商研判、资源调拨、社会动员等运行规则,落实响应行动的设施、平台、物资、装备、通信、交通等保障措施。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制定地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调动机制,明确逐级调动主体、标准和程序,实现快速反应。制定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参与事故灾害救援机制,引导有序参与。

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和值守备勤等制度,加强值班值守力量和装备配备,促进值班值守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立事故灾害信息搜集报告制度,理顺信息报告工作机制,提升第一时间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能力。明确信息报送标准,及时规范报送各类事故灾害信息。

3.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体制,压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班子其他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责任。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领导干部政绩等考核内容,持续优化考核权重。

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动态完善机制,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消除监管盲区。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准确把握“防”与“救”、“统”与“分”的职责关系,采取建章立制的办法,逐一细化明确各部门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全链条的职责分工。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持续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绩效奖励政策,提高安全生产奖酬。深化落实安全诚信、安全承诺等措施,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定期研究应急管理的工作制度。全面实行应急管理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应急管理职责落实情况的考核,完善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励惩罚机制。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推动完善灾害事故直报制度,严厉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明确调查评估范围和标准,科学组织开展事故灾害调查,严格落实“四不放过”制度,强化原因分析和经验教训总结,促进政策、制度、法规、标准的改进完善,严格追究违法、违纪、违规人员和单位责任。

4.健全应急执法体系

深化推进执法改革。扎实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严格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推进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加快形成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明确市、县(区)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精准执法,强化基层执法权限。规范实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合理划分市、县(区)两级监管执法权限,落实应急管理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综合执法要求,探索内部横向联合执法和上下级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的执法检查,对其他行业领域实行“双随机”抽查,做到严格执法与指导服务并重;继续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三项制度”,严格落实“四个一律”“五个一批”执法措施。

提升监管执法能力。推进“互联网+安全监管执法”,更大力度推广运用江西省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加强安全监管信息归集共享,利用大数据提升精准监管执法水平。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综合运用安全生产领域信用评价结果,实施联合惩戒。加强对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监管,不断提高执法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强化监管执法保障。制定基层应急管理执法力量配置标准,优化基层执法机构人员配置,加强执法装备和车辆配置。落实财政保障,将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提升执法能力。

(二)深入排查整治,防范化解灾害事故风险

1.强化风险源头管控

加强风险调查。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大力推进英国威廉希尔公司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开展综合风险普查,摸清英国威廉希尔公司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风险底数,制定风险管控清单,建设风险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风险单要素地图、单灾种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图,加强风险动态管理。

强化风险评估。健全规划、建设、运行等全周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强化自然灾害风险区划与各级各类规划融合,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定期开展重点场所、主要环节、关键装置的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各类风险等级,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适时向社会公布。

严格风险管控。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针对较大以上安全风险,制定风险管控措施、落实风险管控责任、明确应急处置手段。督促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高危企业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融入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引导工矿商贸等八大行业企业完善安全风险“一图、一牌、三清单”,针对不同安全风险等级的企业,施行差异化监管执法。

2.强化监测预报预警

全面监测综合风险。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推动建设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的灾害事故监测感知网络,优化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完善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暴雨、洪水、雷电、台风、地质灾害、地震、森林火灾等灾害实时监测。推进完善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情况实时监测管控。

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灾害信息报送体系,明确灾害信息员各项工作职责。吸引优秀志愿者加入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培训,提高队伍业务水平。

提升预报预警能力。充分发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作用,研究制定部门联动高效、信息来源可靠、研判科学精准、分级分类管理、平台资源共享、发布及时规范、动态监测跟踪、防范落实评估的大应急灾害事故预警机制,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

3.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严格落实安全准入严格工业园区等功能区、企业和项目选址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实施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更加规范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安全准入标准,严格落实化工企业联审联批等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严格实行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实施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持续推动小矿山、小化工等落后产能淘汰退出,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安全风险。

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始终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作为应急管理首要任务和工作主线,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推动县(区)组织区域性风险辨识评估试点,逐步推行县(区)定期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等重点环节,适时开展动态评估,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精准排查治理隐患。健全隐患排查责任体系,持续推动完善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的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开展隐患调查与评估,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督促企业严格按“两个十五天”要求,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健全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奖励经费列入部门财政预算,加大举报奖励力度,形成群策群力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社会环境。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淘汰、限制名录。持续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科技强安行动,开展绿色智能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实施智能化工程、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标准化建设,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专栏一:安全生产系统性整治

道路交通安全。重点整治“两客一危一校”重点车辆非法运输、车辆逾期未检验、逾期未报废以及中小学校、幼儿园、校车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客货车安全源头整治,结合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治理攻坚行动。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监管,规范城市工程运输车监管。

建设工程施工安全。重点整治建设、监理、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各专业分包等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非法违法建设、盲目赶工期抢进度等行为。狠抓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开展深基坑、高大模板、起重机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管沟(槽)、桥梁、烟塔、隧道等工程施工安全专项治理;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管,切实防控高处坠落事故。

危险化学品安全。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未批先建、许可审批手续不全、隐患排查整治不到位、教育培训不到位、特殊作业制度执行不到位、承诺公告不到位、自动化控制和监测监控不符合要求等行为。重点防范剧毒化学品、爆炸品、易制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等高风险点,紧盯氟化氢、液氨、液氯等高危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安全监管,严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非煤矿山安全。完成全市所有尾矿库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并推送至省级尾矿库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平台。重点整治超层越界开采、一个山头多个开采主体、非法制造及使用民爆物品、破坏生态环境、非法使用林地、违规外包或转包采掘工程项目等问题和强化地下矿山大型采空区及提升运输系统、“头顶库”、露天矿山高陡边坡等重大风险管控;重点整治非煤矿山违法擅自组织生产或建设等行为;重点防范冒顶片帮、高处坠落等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消防安全。紧盯“高低大化”高危单位、人员密集、“三合一”“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场所区域,易燃可燃有毒装修装饰材料、建筑消防设施损坏故障等突出问题,分行业、分领域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抓实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对大型商业综合体、电动自行车、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治理情况进行“回头看”;深化“消防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推动“智慧消防”建设。重点防范住宅和宿舍火灾,减少亡人火灾事故发生。

城市建设安全。开展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专项体检,加快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城市安全发展,指导各县(区)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重点整治城市桥梁隧道、燃气、地下管廊、城市排水、垃圾填埋场和渣土受纳场、高空广告牌、城市防洪排涝、商业综合体等安全问题,以及通信线路、电力线路、广电线路三线交越区安全隐患。重点防范挖断燃气、供水管道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特种设备安全。集中整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机构不落实、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规章制度不落实、双重预防机制不健全、定期检验不到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设备未经注册非法使用等问题;重点打击无证制造、无证安装改造维修、无证使用特种设备的行为。按照特种设备相关安全技术规范要求,重点防范电梯施工过程的高空坠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倾覆等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防范锅炉范围内管道承压件、煤改气锅炉改造、储存危化品相关特种设备、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等风险。

旅游领域安全。持续开展旅游包车安全专项行动。落实各类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对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安全监管,加强汛期旅游安全监管,强化隐患治理,消除安全隐患。

交通运输安全。深化铁路沿线环境、公铁水并行交汇地段、邮政寄递、水路客运、载运危险化学品船舶、综合客运枢纽、渔业生产安全专项治理;开展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邮政涉恐涉爆、砂石运输行为、商渔船防碰撞安全专项治理;加强水上交通与渔业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强化水路运输企业准入管理。

危险废物等安全。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治。开展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开展煤改气、洁净型煤燃用过程、渣土和垃圾填埋、污水处理过程中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加强粉尘企业、金属废渣废泥加工利用安全风险管控。

实行灾害综合治理。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国家“九项重点工程”和省“十项配套工程”建设,加强减灾示范单位创建、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继续实施高风险地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强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防控;开展重点地区、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作,提高自然灾害事故抵御能力。推进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和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调查,推动已建成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新建、改扩建一批避灾安置点。

专栏二   灾害重点防控内容

1.地质灾害:强化地质灾害工程防范措施,实行避险搬迁工程。

2.地震:继续实施高风险地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和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

3.森林防火:加强建设森林防火工程。

4.水利工程:开展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建设。

5.城市内涝: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

(三)夯实准备基础,提升综合应急救援力量

1.加强应急预案管理

完善预案管理体系。把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作为基础性、常态性工作来抓,对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衔接、演练、宣传、培训等作出系统性安排。探索应用预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强化上下级、同级、政府与企业、相邻县(区)等相关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和衔接融通,推动实现政府、部门、企业预案有效衔接,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

加快预案修订完善。加快修订完善《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救助类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完善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点应急预案,指导协调各地各有关部门编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加快构建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

加大实训演练评估。运用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方法和标准指导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操作演练、实战演练或桌面推演,强化综合性实战演练和无脚本“双盲”演练,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

2.加强应急力量建设

强化综合力量建设。整合现有应急队伍、森林消防力量,组建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全灾种救援能力,实现从处置“单一灾种”向应对“全灾种、大应急”转变。

强化专业力量建设。按照“一专多能”定位,以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为主体,推行规范化管理、训练、作战和保障,打造地方应急救援骨干力量;推动矿山、危险化学品、防汛抗旱、地质和地震灾害、工程抢险、电力保障、通信保障、道路抢修和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加强专兼职救援队伍能力建设。

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全市社会救援力量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位置分布、专业特点、队伍能力等基本信息。规范引导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建立社会力量与其他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救援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购买服务和先救后补激励机制,重点扶持组织性强、救援水平高的社会救援力量。推动乡镇、村(社区)、企业建设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微型消防站和应急救援站,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及装备,组织动员村(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基层应急队伍,依法引导基层应急力量协助承担一定的抢险救灾职能。倡导公益慈善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积极投身应急管理事业。

加强航空力量建设。依托省内首家应急航空救援支队(市应急航空救援支队),大力推进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指导各地利用现有城市广场、操场、体育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设施,逐渐完善各地直升机临时起降点设施设备,并纳入航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体系。同时,依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持续夯实英国威廉希尔公司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基础,提升应急救援效率和水平。

3.提升应急救援技能

建设应急救援基地。应用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重点支持地方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及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专业救援队伍营房标准化建设,加强危化品和矿山事故救援、地震地质灾害救援、防汛抗旱、工程抢险等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生活设施、训练设施、物资储备库、车库等基础设施,配备通信指挥车、运兵车、工具车、运水车等专业救援车辆。

加强应急救援演练。结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特点,加强日常训练、应急演练、技能比武、技术交流等。加快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以及应急救援联防联控、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的联调联战联训,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协同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4.加强灾后救助恢复

完善灾情管理体系。落实灾情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市-县-乡-村”灾情管理体系,优化完善灾情统计范围、指标和报送方法、程序,规范灾害信息员待遇保障,提高补助标准。

加强灾害队伍建设。以乡镇、村为重点,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村级灾害信息员制度,加强灾害信息员培训,着力破解灾情报送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打通信息报送传递“最后一公里”。强化灾害信息员日常管理,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严格工作纪律,不断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基础。

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坚持灾后救助与其他专项救助相结合,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合理划分市、县(区)政府救助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救助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引导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应对突发事件,加大受灾群众心理援助。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等评估,高质量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健全各级政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恢复重建配套政策,建立应急管理、水利、民政、气象、红十字会等部门防灾减灾联动工作机制;鼓励、引导公益慈善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对公益慈善组织捐赠和募捐活动的指导和监督。

(四)培育科技优势,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1.加强应急综合保障

强化物资储备保障。把应急物资储备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以实物为主,以协议和生产能力储备为辅”多种形式并存的储备体系。加强对储备物资产品数量和品种的科学规划。建立健全应急装备物资调运机制,建立应急物资数据库,加强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储备、供应各环节的有效衔接。规划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引导家庭进行家庭急救箱等医疗物资储备,形成以市级储备为支撑、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和家庭储备为补充的全市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强化应急通信保障。全面加强应急通信、广播设施等设施配备。加大偏远地区应急基础网络建设,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高风险设施周边区域建设一定数量超级基站,提升区域通信网络保障能力。

2.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发挥赣东学院等市属高校的技术优势,围绕应急管理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攻关和资源共享,推动应急管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应急管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加快科技推广运用。依托中国移动 5G 联合创新江西(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开放实验室等创新中心,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孵化等服务。推进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救援、网络通信、全球定位、模拟仿真、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推广和转化应用。鼓励和支持先进安全技术装备在各专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动态调整相关装备。

3.提升信息支撑能力

加快指挥平台建设。完善市应急指挥平台并支持县(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发挥远程指挥作用。发挥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构建应急指挥中心与事故现场全数据传输链路,形成贯通全市的灾害事故应急指挥网络,提升远程协同会商决策能力,实现指挥科学高效、救援快速有力。

强化应急基础建设。积极协助省“智慧应急”试点建设,推进市、区(县级市)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按照软件部分部省统建,市、区(县级市)应用,硬件部分预留接口的原则,加强感知网络和通信网络建设。统筹推进应急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370MHz 窄带集群无线通信网、短波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融合通信调度平台,实现有线、卫星和无线通信网融合互通,为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统一指挥提供韧性抗毁的通信网络支撑,保障“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情况下的通信能力。

4.突出应急人才培养

加强专业人才建设。依托市属高校加大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领域智库建设,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组建市级专家资源库,设立专家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专家组。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才招录、引进、培养机制,探索推行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安全监管人员与国有企业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提高专业人才比例和职业素养。全面开展应急管理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水平。

5.提升履职保障水平

完善普法教育制度。加大应急管理普法教育力度,广泛开展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强化措施和实效,积极营造全民学法、用法、守法氛围,努力创造良好的懂法守法环境,保障应急管理依法行政基础。

健全职业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森林消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及半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等专业救援队人员退出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依法参与事故灾害救援保障机制。建立符合应急管理职业特点的津贴补贴、医疗保障、康复疗养和抚恤优待及动态调整政策,建立健全职业荣誉体系和表彰奖励制度,提升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和吸引力。

(五)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1.提升宣传教育水平

锻造宣传教育队伍。培养一支由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复合型宣教队伍。强化宣教队伍自身建设,将优秀人才选拔到宣教岗位上来。突出宣教队伍教育培训,提升应急安全管理宣教能力水平。

开展应急系列宣传。推动应急安全知识宣传和科学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持续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月”“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深化应急宣传教育“五进”活动,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

提升全民应急知识。依托现有科普设施,建设一批公共安全教育基地。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和VR等先进手段,建设网上科普平台和虚拟体验馆。建立安全风险建设标准化应急知识科普库,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在学校、社区、企业等开展应急逃生避险演练;在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学校、社区、风景旅游区、大型超市、大型宾馆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配置AED,提升公众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力争2025年底前,具有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明显增加;组织安全生产“三项岗位”人员培训考试。强化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培训,加强实战经验的培训,开展安全生产培训、自然灾害事件应对处置培训、强化应急救护培训。

厚植企业安全文化。强化企业安全社会责任建设,建立企业安全自我承诺宣誓制度。加大安全生产公益广告、知识技能、案例警示等投放力度。大力推动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安全社区、安全主题公园、安全主题街道、安全体验馆、安全教育基地等建设。推进城乡安全文化一体化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推动安全文化设施向社会民众开放。

推进基层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乡村振兴安全保障示范市、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单位创建等活动,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区居民在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2.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完善应急站所建设。严格按照我省《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六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应急管理站建设,配备专职工作力量,强化县(区)职能部门与乡镇(街道)的协作配合;加强以“三有”为主要内容的村(社区)应急管理力量建设,在党员干部中择优配备应急管理员。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建立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责任清单,健全科学考评机制。

强化基层网格化管理。完善英国威廉希尔公司群测群防工作体系,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平台,选强配齐安全生产网格员队伍,切实发挥应急管理信息员作用,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规范信息员信息终端使用,完善考核办法和考评实施细则,提升工作效能。

3.提升应急服务能力

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依法依规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动态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修复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行规、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建立健全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

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健全社会化服务制度,拓展政府向社会中介机构购买服务种类,引导科研院所、社会专业机构等积极参与社会化服务。拓展社会化服务模式,采取政府购买、行业互助、企业自助等多种形式,协助企业解决生产或管理过程中的安全和应急救援难题。制定政府购买应急管理中介服务指导性目录,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市场化。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多渠道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加快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动第三方机构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服务。全面推行农房保险、农业灾害保险,加强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等。

4.加快应急产业发展

优化应急产业结构。深化应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应急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应急产品轻量化、智能化、高机动性、可组合化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发展应急服务业等。

推动应急产业集聚。落实应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聚区、安全产业示范园,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

支持应急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控作用,完善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体系,培育应急产品和服务消费需求,支持应急产业企业发展,推广应用适用于家庭单元和个人的成套应急用品,将基本应急防护用品纳入劳动保护用品范围

四、重点工程

(一)安全风险防控提升工程

1.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防控项目。推进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足和城镇人口密集区的企业搬迁改造,以危险工艺自动化改造、安全防护距离达标改造、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为重点,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2.矿山安全风险防控项目。扎实推进非煤矿山科技强安行动,实施尾矿库、大型采空区和排土场等重大安全隐患治理。

3.公路安全生命防护项目。实施乡道及以上等级公路安全隐患治理,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

4.消防基础设施和生命通道项目。将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训练基地建设纳入乡村振兴的范畴,实施“一区一策”,全面打通老旧小区消防车通道。

(二)灾害防范能力提升工程

1.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市县级重点区域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综合防治区划图,构建全市多灾种灾害风险和群众转移避险安置“一张图”。

2.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项目。加快推进完成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项目建设,借助气象数据融合,全面提升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3.防汛抗旱能力建设项目。推进防汛抗旱仓储基地建设和抢险救援社会化服务建设,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围绕防汛抗旱指挥决策“一张图”,加快完善防汛抗旱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防汛抗旱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洪旱灾害监测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4.城乡综合减灾示范项目。开展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示范乡镇、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防汛抗旱、抗震减灾、地质灾害治理等重要减灾工程建设等。

5.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升级市本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并推进县(区)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支持多灾易灾乡(镇、街)建设救灾物资储备点。

6.应急避难场所项目。城市规划中统筹考虑、合理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城市绿地、学校、体育场等已有设施改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并积极支持并推进县(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配备相应的设备、物资,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

7.地震风险普查和房屋设施加固项目。在地震灾害易发区,有计划地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或拆旧重建。加强一般地区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危旧房屋、城市公用设施的加固改造,实施农村民居加固示范工程建设。

(三)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专业应急救援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市森林消防支队(综合应急救援支队)营房和训练设施,依托现有矿山救护、森林消防力量,组建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乡镇(街道)和功能区组建一支不少于3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行政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一支不少于10人的应急救援力量,分区域建设集体能训练、专业技战术训练、装备实操训练、特殊灾害环境适应性训练、战斗合成训练一体的训练基地。

2.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提升项目。利用现有城市广场、操场、体育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设施,每个县(区)至少确定1处直升机临时起降点。

3.县(区)应急指挥中心项目。支持并推进县(区)加快包含应急指挥平台、值班保障用房、公用配套设施等内容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四)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工程

1.监测预警信息化项目。依托“智慧应急”江西试点,构建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实施,推动实现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监测预警全覆盖;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汇聚气象、自然资源、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监测预警数据,实现现有中型以上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或监测预警全覆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的趋势预测、分析研判、综合防控等应用。

2.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项目。依托赣东学院等市属高校,建设应急管理学科,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

(五)共建共治共享建设工程

1.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基地项目。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县(区)建设一批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2.应急管理所标准化建设项目。支持并推进各乡镇(街道)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实现“六有”(有机构、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村(社区)设立应急管理岗位,实现“三有”(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争取做到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规划体系,形成规划合力

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支持应急管理事业,切实把应急管理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及时研究和解决应急管理发展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和各单位要依法履职、责任到岗、落实到人,调动各方力量,强力推动《规划》落实。

(二)突出规划引领,强化政策协同

建立横纵相连的规划实施推进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在规划推进工作中的任务分工。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规划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财政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应急管理的财税政策,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支持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部门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支持,工信部门要加大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力度,行业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承担好规划赋予的重点任务。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确保项目落地实施。

(三)健全实施机制,保障规划落地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对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任务举措、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及时评估总结,考核评估结果向当地政府和上级应急部门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政策解读:【政策解读】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图解: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