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三角”筑根基“红哨兵”添暖流
“铁三角”筑根基 “红哨兵”添暖流
——南城“幸福合伙人”共筑温暖家园
基层是城市治理的基础所在、重心所在、支撑所在。近年来,南城县坚持党建引领,以社区、物业、业委会的“三方协同”为小区治理基本框架,破解社区治理“疑难杂症”,同时引入骑手等新就业群体作为治理增量,形成“固定铁三角+流动治理网”的治理模式,通过“幸福合伙人”夯实社区“幸福生活圈”,用社区治理“小切口”开辟社会治理“大路径”,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让幸福之情、温暖之意涌流。
搭起“铁三角” 汇聚“大合力”
盛夏时节,天边刚露出一丝鱼肚白,家住南城县邓仙岭社区西苑小区的李阿姨在阵阵鸟鸣中醒来,她利落地穿上运动装,出门晨练。“我们是无物业小区,过去老被嘈杂的叫卖声、货车轰鸣声吵醒。现在好了,小区道路畅通,入耳的都是清脆的鸟鸣。”
西苑小区是南城县的一个老旧小区,过去菜摊、鱼摊、早餐摊占据道路,菜叶鱼鳞散落一地,早高峰时,电动车都难以通行。社区居民对此颇有微词。在一次社区“睦邻议事”会上,居民代表将情况反馈给社区和业委会。邓仙岭社区党总支了解到居民诉求后,立刻联系县住建、城管部门。次日清晨,相关部门联合组成整治小队,耐心劝导商贩,协助搬运货物,并重新规划集中摆摊区域。如今,小区道路恢复通畅,清晨又能听见清脆的鸟鸣声。
小区管理难题不少,考验着治理智慧。面对挑战,南城县积极探索创新,推行“党建+居民自治”模式,持续优化社区、物业、业委会“三方协同”机制,并推广“睦邻议事”工作法,通过上门沟通、纠纷协调、座谈讨论等方式搭建共商平台,三方在共享空间同心同向、聚力协作,变“各管一摊”为“拧成一股绳”,以“小单元”汇聚“大合力”,构筑基层治理“铁三角”。为精准破解民生难题,该县还构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整合城管、住建、公安等25个部门力量下沉一线,实现问题“发现—派单—处置—反馈”闭环管理。目前,全县已划分100个城市社区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100名。今年以来,累计召开“睦邻议事会”52场,解决民生问题51个,群众满意率达10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变身“流动哨” 骑手护平安
近日,体育路社区“红色哨兵”齐先生在货物配送时,发现黄家源一路与创业路路口的路面坑洼不平,电动车经过颠簸打滑,极容易酿成安全事故。他当即拍照上传社区治理群,并标注具体位置。社区工作人员连夜赶到现场设置警示标志。第二天一早,施工队带着水泥、沥青抵达,铲去破损路面,重新铺设、压实。看着平整如新的道路,过往居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南城县创新设立“红色哨兵”机制,发动党员、志愿者等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构建“群众发现问题、哨兵上报信息、部门协同处置”的快速响应体系,以“随手拍”的形式及时将发现的问题上传到骑手微信群,实现从“治理对象”到“治理力量”的角色转变。同时,全力打造暖“新”友好场景,构建形成精准服务、关怀加码、共治共享机制,让“骑手友好”成为城市温度新标识。
入选“中国好人”2025年第一季度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候选人的外卖骑手杨友根,路遇火情见义勇为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农历除夕夜,杨友根送完最后一单正赶回家吃年夜饭,途经县妇幼保健所宿舍时,忽闻楼上小孩大喊“着火了”,他立即停车,边拨打“119”报警,边冲向孩子所指方向。穿过小巷,他发现居民停车棚起火点,随即果断跑到附近商店借来灭火器,义无反顾地冲向火源进行扑救。由于处置及时得当,火势被有效遏制,避免了更大损失。
“外卖小哥路线熟、联系广、情况明,是延伸治理‘神经末梢’的好帮手。”南城县城市社区管委会主任刘兵华表示,“红色哨兵”走街串巷,成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流动哨”,助力社区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正是有了更多城市治理‘合伙人’参与基层自治,才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