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象山文化旅游节丨百年绝艺领风骚——品读金溪之绝艺篇
百年绝艺领风骚
——品读金溪之绝艺篇
博物馆内陈列的雕版印刷品诠释出简与繁的迷人交响、手摇狮表演者兴致高昂地表演自己的绝活儿、制糖师傅用精湛的制作技艺将糯米“变身”藕丝糖的过程完美演绎……在金溪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了手摇狮、雕版印刷、浒湾油面、马步灯、藕丝糖等众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基因的延续。新时代的金溪县着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这些多姿多彩的传统非遗,正在街巷的烟火气中以新姿态传承再现,点亮百姓的美好生活。
走进生活 非遗“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活化石,让非遗走进当代生活才是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该县通过积极探索“非遗+文旅”“非遗+研学”等融合发展模式,让非遗更快“出圈”,并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全方位开展“非遗”宣传和保护活动,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临川才子金溪书”。享誉古籍收藏界的“金溪书”就是指金溪县的浒湾木刻印书。浒湾镇是中国明清时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大量雕版印刷的书籍从这里走向全国。为了保护和弘扬雕版印刷技术,2013年,该县建立了浒湾雕版印刷博物馆,每年都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
选材、制版、写样、雕刻、刷印、装帧……日前,记者在浒湾雕版印刷博物馆,手艺人徐东荣正在展示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流程。回忆起长达50年的雕版印刷生涯,63岁的徐东荣脑中首先浮现的便是“苦”:刚开始,每当有所失误,无数个放弃的念头就会涌入脑海,但经过时间的沉淀,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够得以长期保存,以及社会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他便逐渐生出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浒湾出产的印书款式大方、校勘精细、字体规范、装帧牢固,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这门手工技艺逐渐衰落。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需要年轻人来接力传承,这也是徐东荣的期盼:“我准备将金溪雕版印刷技艺整理成册,使它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再推出一些文创产品,让更多人直观地接触、了解雕版印刷。”
为让非遗更加贴近百姓、服务大众,金溪将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与古镇古村文化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游览古镇古村的同时,观赏雕版印刷工艺传承人的表演,或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雕版印刷技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守正创新 非遗“火”起来
如何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一直以来,金溪县坚持守正创新,通过建强非遗传承主力军,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不仅为广大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事业打牢了“地基”。
手摇狮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金溪百年绝艺颇具代表性的名片,被誉为“华夏一绝”。它起源于金溪县琅琚镇城上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琅琚镇城上村胡家传承队的代代相传下,“手摇狮”在2013年舞进了人民大会堂、2015年舞出了国门。如今,在保留非遗文化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手摇狮”巧妙融合新技术、新工艺、新元素,实现传统非遗焕新出彩,活跃在各大舞台。
要让非遗得到最合适的保护和传承,就要在创新上求突破。“作为非遗传承人,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更要创新和发展,让其与时俱进,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文化形式。” 非遗传承人胡永明说,多年来,他们通过探索创新,对手摇狮造型进行了改进,将以前偏向于武术的动作形式改成简单易学的优美体操形式,还根据不同的舞台设计相应的动作,满足观众新的审美需求。改进之后的手摇狮更富有现代气息,表演起来更加活泼俏皮,也更容易其被当下年轻人接受。
为保证非遗传承后继有人,金溪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现下,金溪手摇狮的“接力棒”已传到了当地青少年手中。近日,在该县城西新区学校操场上,演员身着戏服,灵活地摇晃着手臂,时而跳跃、旋转和腾空,翩翩狮舞在一喜一怒、一乐一惊间,尽显勃勃生机。表演结束后,演员还进行现场教学,把舞狮的一些基本动作和要领传授给学生。“手摇狮整齐统一的动作、富有精气神的亮相将我牢牢吸引住。老一辈传承人用自己的信念守护与传承着传统文化,我们也要好好弘扬非遗文化,让它在更广阔的世界展现自己的魅力。”该校学生严涵说道。
传承文化香满路,弘扬非遗正春风。如今,金溪打造出越来越多的非遗“新名片”,在新时代迸发出“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目前,该县共有非遗项目40项、代表性传承人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