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归档专题 > 开展“五型”政府建设 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 工作简报

“五型”政府建设工作简报第5期(总第92期)

发布日期: 2023-03-24 09:18 来源: 市政府办

聚焦三个重点

打造英国威廉希尔公司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工作品牌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重要指示精神,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和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品质相结合,发动全市1万余名退役军人组建新长征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活动,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群众的广泛赞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广播电台《国防时空》等媒体先后专题报道,全省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传新风——学雷锋月”启动仪式在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召开,唱响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工作品牌。

一、聚焦完善运行机制,统筹整合各方力量。一是统筹多方资源,壮大志愿队伍。注重吸纳退役新兵、“最美退役军人”、退役军人干部等先进代表,统筹城管、交警、国威安保、消防应急救援等部门资源,设立红色文化宣讲、就业创业、应急救援、医疗保障、关爱帮扶、社会公益、矛盾化解、红色文艺8个专业服务小分队,建立了“纵向到底”的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志愿服务队伍2142支,登记在册的志愿者11375名。二是统筹工作领导,健全组织构架。成立了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支队长,副职担任副支队长的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新长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支队,具体负责工作总体协调及管理保障,各县区参照执行成立大队。支队和大队工作上推行属地管理模式,招募队员、活动开展、组织实施、记录考核等日常工作由各大队具体负责,具有队员多、分布广、活动开展灵活等优点,实现了活动开展上层级明确、管理高效。三是统筹完善制度,规范有序运行。先后制定下发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新长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办法》、《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市新长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完善了志愿者招募注册、工作例会、备案审批、培训管理、服务记录和激励保障等各项制度20余项,实现了退役军人志愿队伍有序管理运行。

二、聚焦发挥示范作用,强化党建工作引领。一是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强化调度落实。围绕如何发挥党支部作用、规范队伍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等工作安排,形成了志愿服务“党委统一调度、支部统一安排、志愿者统一服务”的三级联动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推动各级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工作,为打造规范高效的志愿服务队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工作合力。建立党政机关、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一体的“党员+社工+志愿者”常态化协作机制。党员退役军人志愿者应完成60小时/年固定时限的志愿服务,要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在开展公益活动时要招募使用社会工作者、链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招募退役军人志愿者,形成党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协调配合、共同服务的格局,促进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三是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退役军人党员志愿者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组织全市51名退役军人老党员进校园、机关、部队、企业、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宣传300余次;一等功臣钟常军以自身战斗经历为故事,金溪县90岁的老兵张德意和张意龙讲周建屏将军的点滴,宣讲党的历史和军史;收藏达人老兵孙火根结合学雷锋日,向广大群众展示珍藏多年的雷锋史料等等,让党的精神、红色故事深入人心。

三、聚焦打造特色品牌,丰富拓展活动内涵。一是突出主题,项目出新出彩。围绕为军人军属等重点群体开展帮扶,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烈属的良好工作氛围,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在全市推出了“爱在才乡、情暖老兵”、“喜迎党的二十大,志愿立新功”、“替烈士看爹娘,为烈属办实事”、“梦湖公益书屋”“雷锋精神传承馆”等精品志愿服务项目,投入资金100余万元,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及军属2457人次。临川区“尊崇退役老兵,关爱留守儿童”获省文明委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支持。二是突出特色,活动有声有色。突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军”的特色,持续擦亮“军”字招牌,组建“雷锋车队”为400余名高考考生提供送考服务;组建“安全守护志愿队”发放防溺水宣传单15万余张,签订防溺水家长告知书6万余份,劝阻嬉水游客和未成年人600余人;组建“革命英烈事迹报告团”、“烈士家属红色文化宣讲团”进机关、部队、学校、社区、网络宣讲近百次,为10万余名社会各级群众讲述革命英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三是突出实效,工作走深走实。在抗旱抢险救灾工作中,志愿者铺设水管9万余米,疏通沟渠6万余米,有效保障农田灌溉35200亩。在服务重大项目投产和帮助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中,组织开展宣讲活动和专场招聘会近百次,帮助901名军人军属到比亚迪就业。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中,深入排查化解矛盾,帮助化解矛盾173件,处置安全隐患406处。

坚持高标准  落实高要求

宜黄县疾步奋进打造一流旅游产业

近年来,宜黄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注重顶层设计,绘就旅游发展新蓝图。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充分结合本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等,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先后完成了《宜黄县旅游总体规划》、《宜黄县曹山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提升规划》、《宜黄曹山旅游景区综合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宜黄县曹山农禅小镇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二是明晰发展定位。立足宜黄丰富的资源优势,科学谋划布局,围绕打造“魅丽曹山·活力宜黄”的品牌,规划打造了以曹山景区为龙头,中秋小镇、卓望山森林公园、歌坪、玉泉山景区、棠阴古镇、黄柏岭等为依托的全域旅游发展框架和布局,带动全县景点成片连线的开发。三是健全体制机制。按照市场化发展的需求,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了旅游专项发展基金,为全域旅游市场化运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出台《宜黄县鼓励客商投资旅游(服务业)企业优惠办法》《关于对景区周边民宿农家乐发展奖励办法》等系列政策,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全县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二、注重创新发展,打造文旅融合新模式。一是做好“旅游+康养”发展。以获评首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为契机,依托黄宫绣历史名人、曹山中医团队和宜黄深厚的禅宗文化,大力发展以黄精、三叶青、百合、葛根等中草药种植、采摘、观光为主的旅游项目,引入养心、养生、养性等康养业态,培育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产业。二是做好“旅游+文化”发展。宜黄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异彩纷呈,现有国家非遗2项,省级非遗2项,市级非遗7项,县级非遗15项。为加强旅游与非遗文化融合,在曹山景区、棠阴古镇等打造了非遗馆5家,成立了宜黄戏剧团,常态化组织非遗进景区活动。坚持将红色文化活化利用,将东陂镇黄柏岭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黄陂镇蛟湖村第四次反“围剿”主战场等两个全国“红色名村”,打造成党史学习教育、研学实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进红色资源利用,传承红色基因。以文物资源为依托,将国保单位谭纶文化园打造为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勤廉地标”和高质量县级勤廉文化示范点,将棠阴古镇打造为美术写生基地,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做好文旅融合文章。三是做好“旅游+生态”发展。高标准建设田园综合体,借势乡村休闲旅游,以“户外研学基地和生态休闲亲子乐园”为核心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樱乐园、猕猴桃小镇、花果山生态园等生态特色农业和自然休闲特色生态旅游,推进“旅游+生态”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0.3万人次,同比增长14.75%,实现旅游收入39.06亿元,同比增长19.52%。

三、注重宣传营销,激活旅游发展新动能。一是依托政策刺激消费。出台《关于有效应对疫情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政策》等系列文件,文件中的措施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推动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文旅一卡通”办理工作和开展了“嘉游赣之含苞待放”活动,发放了200万文旅电子消费券,有效刺激我县内部消费,激活旅游市场,加快文旅产业发展。二是依托活动刺激消费。持续开展2022年江西“百城百夜”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宜黄分会场系列活动。同时,结合我县自身特色,举办了宜黄文旅商贸促销会、宜黄文旅消费节、宜黄农特优商品大集、宜黄非遗文化节、露天电影节等活动,有效吸引百姓参与活动。春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33万余人,同比增长29.6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49.2%。三是依托宣传刺激消费。积极抓住各种有利机会,大力宣传推介宜黄旅游,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和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开通宜黄旅游公众号,满足游客游前、游中、游后服务需求;聘请专业团队拍摄了宜黄旅游形象宣传片;组织媒体团、画家团相继到我县进行采风;央视频道、江西电视台等媒体均在我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提升我县旅游整体品牌形象。今年2月份组织工作人员前往南昌、上海等地参加旅游推介会,将“魅丽曹山·活力宜黄”推向全国甚至更大的舞台,为宜黄的旅游复苏按下“加速键”。

临川区“四个持续”凝聚人才助力家乡建设

近年来,临川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持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一是高位推进。2022年以来,先后召开了区委人才工作会议、区委常委会会议、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人才工作5次,进一步树立和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人才工作观念,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努力营造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明确方向。制定出台了《临川区2022年度人才工作重点任务实施方案》、《中共临川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工作要点》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文件,明确了工作重点,为全区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将人才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并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之中。三是提级升格。将以往的人才工作专项述职会议升格为各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抓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进一步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增强各地各单位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一是完善人才库。针对临川籍在外人才人数多、分布广、流动快的特点,通过村小组一级由下至上、层层收集,并结合在外流动党支部和商会力量,收集了临川籍在外优秀人才1378名、本科以上大学生2万余名,并将收录的人才分门别类梳理汇总,编制成《临川在外英才名录》。二是建立服务网。进一步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机制,全区145名领导干部与290名在外优秀人才建立了结对联系。2022年,以区委、区政府的名义,向临川籍在外重点优秀人才发送祝福短信1300余条,寄出了包含“一封家书、一份家乡特产、一个家乡宣传片”的新春慰问礼包600余份。同时,全区各地各单位利用逢年过节等法定节假日在外专家人才集中返乡的契机,积极开展座谈会、人才走访、组织人才参观、人才家属慰问等各类活动2022年,全区各地各单位共开展人才座谈会70余场,走访各类人才5000余人,签订交流合作项目20余个,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三是发放待遇包。针对全区企业用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临川区人才分类认定目录》和《临川区人才政策待遇包》。针对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提供了区一级的奖励补贴和租房补贴,为各类人才来临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好的服务环境和政策保障。

三、持续推动工作机制创新。一是支持企业发展。出台《临川区科技创新赋能行动方案》《临川区科技创新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区财政每年落实150万元“揭榜挂帅”专项资金和200万元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资金,鼓励和支持临川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健全“揭榜挂帅”常态化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施区级重点科技专项“揭榜挂帅”攻坚机制。2022年全区共有4个项目列入省市级“揭榜挂帅”项目,全区实现以830万财政资金撬动企业研发投入5850万。二是申报人才项目。扎实做好省“双千计划”人才项目申报,组织包括白勇院士在内的20余名企业人才申报2021年度省“双千计划”人才项目,申报数量再创新高。组织银涛药业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组织银圣王洁具、民生农业等17家企业申报省市级创新平台,指导临川区众创基地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成功申报省级众创空间。三是引进培育人才。2022年,全区共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次36人,其中刚性引进院士1人,博士3人;开展两批事业单位高素质人才公开招聘,共招录研究生学历以上高素质人才54人。

四、持续打造工作特色亮点。一是建立乡镇人才驿站。指导乡镇依托镇内现有资源建设全区首个乡镇级人才驿站,通过搭建人才展示、政策宣传、科技下乡、劳力供需、项目洽谈等桥梁,让乡贤人才带着技术和项目返乡助力家乡发展。二是构建区级服务平台。联合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创新创业交流基地、众创基地、高层次人才联谊会4个人才站点及全区各乡镇乡村振兴人才促进会,共同构成临川区人才服务平台体系。三是创新人才工作方式。在全区各乡镇推广成立“乡村振兴人才促进会”,把乡村振兴与人才发展相结合,探索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的新模式。围绕聚焦乡村振兴这个主战场发挥人才引流、引导、引领的示范作用,把乡村振兴人才促进会建成真正的“人才之家”。

东乡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新需求

近年来,东乡区紧紧围绕“办好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教育体育”这一民生目标,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助力“教育强区”建设,全区职业教育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一、超前规划、科学实施,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新高地”。一是在发展规划方面适度超前。围绕“东乡学生可以在家门口就读本科院校”的目标,协调各方力量,在成功创建东乡高级技工学校的基础上,大力创建东乡技师学院。制定并认真实施“三年三期”“公民融合、多元发展”等系列规划,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在项目建设方面加速推进。按照“高起点、规范化、前瞻性”的要求,投资1.8亿元的东乡高级技工学校一期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投资9000万的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投资4.5亿元的三期工程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三是在发展模式方面勇于探索。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入10亿元建设江西文理职业技术大学,目前已签定投资办学协议,确定项目投资用地,全力推进项目开工建设。

二、强化保障、优先供给,跑出职业教育发展“加速度”。一是坚持经费保障优先。将职业教育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纳入区财政预算,确保及时足额发放,有效保障了教师队伍稳定。在全省率先落实生均公用经费3000元/人标准,每年约2000万元的教育附加费拨付到位,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不低于教育附加经费的30%,并逐年保持稳定增长。二是坚持人才引进优先。为职业教育教师招聘、人才引进等开辟绿色通道,加大自主招聘力度,有效缓解了职业教育发展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近三年引进专业教师近100人,2022年新增教师53人,其中事业单位招聘41人、人才引进1人、政府购买服务教师12人。三是坚持招生政策优先。坚持把中职招生工作纳入初级中学年度目标考核,做到与普通高中招生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2022年招收全日制学生1962人,招收区外生源近200人。

三、注重融合、优化内涵,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满意度”。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让学生更满意。大力实施“人才强师”工程,积极打造讲政治、重落实、奉献有为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有计划安排一批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或顶岗工作,有效提升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制定《关于教师学历及技能提升工作方案》,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计划到2025年35周岁以下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比例达到65%以上。二是优化专业设置,让企业更满意。树立“以产业引导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服务行业发展”办学理念,深入推进专业学科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东乡高级技工学校根据市场发展建设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专业群,形成了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学科体系,新增新能源汽车制造与装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比亚迪等落户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企业培养输送了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2022年输送了287名社会实践学生。三是提升服务质量,让社会更满意。坚持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宗旨,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订单就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办学新举措,实现产教高度融合、校企互助共赢。江西艾克实业公司设立校中厂,解决了实训成本高、产教融合度低、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与东乡电商园、21所幼儿园开展工学交替,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98%以上,实现了“招得进、留得住、就业好”的良性循环。与杭州喜马拉雅共建了江西省第一个3D打印增材制造实训室,增强了企业落户东乡的信心,为“筑巢引凤”打造了人才“蓄水池”。

黎川县创新“234”工作法

建强“童心港湾”阵地

近年来,黎川县扎实推进“童心港湾”项目建设,创新采取“234”工作法,深化品牌创建,构建了“1+1+N”关爱留守儿童服务模式(即1个阵地、1名童伴妈妈、N个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共建),切实提升留守儿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2年8月以来,省级媒体报道该县“童心港湾”工作经验作法10余次,并在2023年全省“童心港湾”服务提升年行动工作部署会进行推介,项目品牌度、社会知晓度、群众认可度得到不断提升。

一、“两到位”全力保障项目建设一方面,组织领导到位。制定下发了《黎川县深化“党建+童心港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项目的实施方案(2022-2024年)》,成立县乡两级项目办,有序促进工作落实。另一方面,长效管理到位。建立健全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工作落实体系,按照“每周一调度、每月一考核、半年一总结”的要求,组织县项目办工作人员定期到各“童心港湾”,项目点对服务情况进行督导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工作补贴、绩效、人员调整的重要依据。实现了“服务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考核一体化”。

二、“三个一”扎实提升运行质效。一是“一把尺子”夯实阵地建设。按照“童心港湾”建设标准,优先整合乡(镇)、城市社区等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校、青年之家等资源,通过提升原有阵地、择优新建阵地等方式,高标准筑牢服务阵地,高品质打造智慧平台,高质量提供特色服务。截至目前,全县14个“童心港湾”项目点均已完成阵地建设,开展各类活动100余场。二是“—个标准”选优童伴妈妈。重点从本地幼教、全职妈妈或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妇女中,按照“有责任心、有爱心、有精力”的“三有”标准,通过村委会推荐候选人,乡(镇)团委初审,团县委复审等流程,选准、配齐、配强一批童伴妈妈。目前,14个“童心港湾”项目点童伴妈妈平均年龄35岁,文化程度均达到中专以上。同时,以业务培训为重点,通过举办培训班、解读《江西省童伴妈妈手册》、观看童心港湾云课堂,走访交流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童伴妈妈工作能力,提高童伴妈妈获得感、成就感。三是“一张清单”,规范日常管理。制定下发《黎川县童心港湾全年主题活动清单》,重点围绕阅读陪伴、手工艺术、课后辅导、自护教育、互动游戏等内容开展日常服务工作;明确要求童伴妈妈做到“两知、两多、两沟通”,即:知道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多与留守儿童谈心谈话、多到其家中走访,定期与留守儿童托管人、任课教师联系沟通,正确引导孩子成长。

三、“四载体”持续优化项目服务。一是坚持“党建+”。“童心港湾”项目纳入各乡(镇)民生事项,并突出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广泛发动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一方面,引导社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到“童心港湾”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纳入志愿服务“积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区“红色资源”,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开展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羲祭碑,背后的追忆》现场教学,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关心关爱活动常态化,红色教育特色化的良好格局。二是做实“团建+”。积极指导各基层团组织创新工作理念和服务方式,充分挖掘当地风俗、具体乡情、独特乡风,开展更多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别具一格的特色主题活动。该县德胜镇团委结合当地的农耕文化、知青文化、农垦文化,通过现场参观、课堂讲解的方式让留守儿童感悟几代德胜人“农垦精神”的丰富内涵,切实增强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意识。三是引导“企业+”。发挥县青年联合会、新生代企业家协会等资源优势,鼓励本地乡贤、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赞助帮扶“童心港湾”建设运行。先后争取到江西中烟冠名建设1个“童心港湾”,县新生代企业家协会捐资5万元补充桌椅、学习用品等基础设施及提供活动开展所需的物资保障。四是争取“社会+”。发挥“童心港湾”在公益引领、资金募集、资源导入等方面的优势,发布《“爱心伙伴”邀请函》,用爱心公益凝聚各类社会组织力量,探索项目合作新路径,实现良性互动合作发展。2022年,柠檬教育培训机构自行组织教师到“童心港湾”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百米画卷、科学实验手操等主题活动,丰富了“童心港湾”活动内容。

崇仁县大力强化学法用法示范

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近年来,崇仁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利用“法律明白人”和“一村一名法律顾问”等工程的培育成果,探索创新农村普法机制,加快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不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一、好中选优,精心育好“法治苗”。一方面,优化宣传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短视频和动画技术等,出动法治宣传车、组织法治文艺演出队,利用赶集日、农闲、春节返乡和农业送科技下乡等时段送法进村入户,开展以案释法;印制普法年画、环保袋、围裙、宣传扇等宣传资料30000余份,将普法宣传融入农民日常生活,让百姓喜闻乐见。另一方面,严选示范对象。建立县级抓总、乡镇负责、村组落实、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定期开展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认定工作,优先从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带头人、村组干部、村妇联干部、退役军人、网格员、“法律明白人”和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户中遴选产生。以村为单位,按照村民自荐(村组指定)、组织遴选、审核备案、考核验收等程序认定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截至目前151个行政村已开展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认定工作,审核认定示范户151户,颁发标志牌151份,实现了全覆盖。

二、上下贯通,精准培好“法治土”。一是多渠道开展培训。积极组织基层法庭、司法行政、民政、农业等部门,以案释法、案例教学,开展现场庭审、调解观摩教学,同时利用全国智慧普法平台、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崇农云讲堂等国家级网络平台,引导更多群众知法懂法、遇事找法、维权依法。组建乡(镇)农村学法用法学习交流群,不定期推送信息、探讨法律问题,调动示范户学习热情,营造学法用法浓厚氛围。并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业大讲堂”下基层宣讲等重要活动,组织主题活动,推动法律法规下基层、进乡村,延伸工作触角2022年完成农村学法用法培训300人/次,有效解决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结对子精准普法。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行业管理机构人员、司法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采取包区包片等方式,深入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结对服务指导,开展以案释法、以案说法,提供有效法培训指导,深入全县15个乡(镇)151个行政村累计开展普法活动300余次。三是建基地深化法治教育。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和拓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搭建法律学习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法治文化长廊、农家书屋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职业院校等具备普法功能的机构,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村法治教育基地,更好地服务农民学法用法;截至目前已建成全县法治教育基地9个,如在礼陂镇建立的“黄寿孙法治教育基地”,成为了“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崇仁经验”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已为全省各地分享“法律明白人”经验38场,成为“法律明白人”的代表和典范。

三、严管厚爱,精细开好“法治花”。坚持目标导向,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把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与促进农业农村法治新实践、构建农业农村普法新格局结合起来,做好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管理和检测。强化对示范户的日常管理和跟踪调研,建立辖区内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档案台账。加大对示范户的监测评估和总结宣传,县农业农村局、县司法局建立科学配套的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引导示范户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同时,不断加大投入保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5万元,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

四、热情服务,精致结好“法治果”。加强典型引领带动,组织讲好农村学法用法故事,宣传示范户典型案例,总结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经验,探索推广了一批可复制、可操作的培育模式,巩固拓展示范户培育工作成果,推动构建农村普法长效机制。通过学法用法示范户活跃在全县乡村社会治理一线,充分发挥血缘、亲缘、地缘“三缘”优势,利用乡情、亲情、友情“三情”资源,当好社情民意信息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三员”角色,讲好农村法治故事、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累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80余场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20余件,引导群众获得法律服务320余件。通过示范户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更多群众知法懂法、遇事找法、维权依法。

南丰县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服务模式

全面提升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工作质效

近年来,南丰县深入探索推进城镇解困脱困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将救助申请事项嵌入“一窗式”政务服务系统,持续强化数字赋能,实现社会救助“一网通办”,全方位提升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工作质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一、全域性联办,全面推动城镇解困脱困工作走细走实。一方面,三级互动“一站扶”,实现帮扶高效化。在全县12个乡镇、11个城市社区建立了一体化运行、集成化调度、信息化支撑,扁平化管理的“一窗式”政务服务平台。通过多部门数据共享、系统共用,搭建好县、乡、社区社会救助事项“三级联办”平台,实现救助服务“一网通办”“全域联办”全覆盖。另一方面,“线上+线下”共发力,实现帮扶全覆盖。社区实行线下“365天不打烊”服务模式,每个社区在便民服务站窗口配备两名专职工作人员坐班,休息日和节假日轮流在岗,“不断线”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

二、数字化赋能,有效提升城镇解困脱困工作质量效益。一是救助效率得到提高。率先实现城乡户籍的一体化申请,全县群众均可在就近社区申请救助,有效解决救助事项属地办理“来回跑”的问题,真正实现群众办事“家门口办”、“随处办”,方便了办事群众、提高了救助效率。2022年,全县通过“一窗式”政务服务平台为群众办理低保申请270件,特困人员申请81件,帮助困难群众508人申请了临时救助,帮助49名残疾人申领了辅助器具,协助2名群众申请了医疗救助。二是救助程序更加简便。依托政务服务数字化平台,打通了公安、民政、医保、社保、残联等信息壁垒。申请救助的困难群众无需身份证、户口本就可到就近社区“刷脸”承诺授权办理社会救助事项,实现“刷脸办”“一次受理”“一次性办”,解除了城镇困难群众办理救助事项的烦恼。三是救助时限全面缩短。通过“一窗式”政务系统的部门信息联动处理,乡镇救助审批结果及时反馈至申请对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完成社会救助申请,实现“只跑一次”或“一次不跑”,切实让“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口号变为现实。

三、网格化服务,持续提升城镇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满意度。一是多“点”合一网格实现救助对象精准精确。全面构建“行政村(居)—网格—党员联户”“党建+社会救助”网络体系,实现纵向整合力量“一条链”推进。前,全县共建立网格93个、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138人、吸收网格员427人。二是多“规”合一体系实现救助帮扶优质高效。实行网格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制度,建立“一月一清单一走访”机制,形成群众点单、支部下单、党员领单、限期交单的“清单化”工作模式。2022年,全县城市社区网格员共走访困难群众2185人次,发放慰问金50.89万元,解决困难群众个案问题3个。三是多“员”合一队伍构建主动帮扶机制。每个网格配强若干网格员,确保每个民政服务对象有人帮、有人扶。结合网格党员数量,统筹安排党员编组编队开展“网格化”服务,点对点为群众提供全方位、零距离、多元化、精准式服务,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办实事,实现“事后救助”到“事前服务”的转变。


查看更多评论
用户名是否匿名 验证码看不清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