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归档专题 > 开展“五型”政府建设 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 工作简报

“五型”政府建设工作简报第15期(总第41期)

发布日期: 2020-11-23 09:40 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经验做法】


架起“绿水青山”通达“金山银山”的桥梁

——资溪县高质量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近年来,资溪县以“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始终践行“两山”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上升为推动发展的“总引擎”,坚定“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发展”战略,依托生态区位、环境质量和资源禀赋特点,架起“绿水青山”通达“金山银山”的桥梁,实现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一、实施“四最工程”,筑起“金山银山”

把山水治理、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四最工程”,努力建设中国南方最具特色的秀美山城。一是实施“最优森林”工程。率先推行“山长制”并提升为“林长制”,全县封山育林124.1万亩,建成各类保护区26.8万亩、生态公益林54.8万亩、森林“四化”造林0.67万亩;大力开展森林赎买试点、已赎买面积6万余亩,发展毛竹培育、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探索“靠山吃山”新路径。二是实施“最净溪河”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扎实开展“清河行动”。县财政投入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0亿余元打造大觉溪、泸溪河流域综合整治项目,推进“河权到户”改革,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美丽岸线建设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实现“活水变活钱”。三是实施“最美山城”工程。突出山水特色,推进产城景融合规划建设,把森林和景区搬进城市;通过实施“城市双修”和文明、卫生城市创建,统筹推进15万㎡棚户区改造及老旧小区改造,实行中心城区农民公寓式安置,加快建设美丽田园县城;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建立了“四级”环境管护有偿服务体系。四是实施“最真乡村”工程。按照“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的要求,打造大觉溪“省级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和真相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了20余个旅游精品村、40余个美丽宜居示范村、5000余个示范庭院,塑造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乡村风貌。

二、做强绿色产业,激活“金山银山”

彻底淘汰化工、石材、天然林加工等传统产业,着力构建生态旅游业、面包食品和竹科技产业、有机农业和现代康养业为重点的“1+2+2”绿色产业体系。一是发展全域旅游。以《资溪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引,建成大觉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一批4A、准4A景区及多个乡村旅游点,成为“江西风景独好”重要内容。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常态化举办各种节庆、赛事活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年接待游客46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GDP比重达65%。二是发展面包食品和竹科技产业。挖掘毛竹和面包两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建设“产城景”融合的面包小镇、竹梦小镇。实现竹科技精深加工、食品深加工等绿色工业的集群化发展,先后建成江西省首个毛竹全产业链科技产业园、中国面包食品产业城以及圣农集团资溪加工园,完成了主业链、副业链、上下游链条式布局。三是发展有机农业和现代康养业。形成以有机白茶、有机果蔬、中草药、生态养殖等为重点和以“大觉溪”“真相乡村”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等“两特一游”产业。创建有机农产品品牌22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其中“资溪白茶”品牌价值突破3亿元。打造全省首个“热敏灸示范乡镇”,引进小觉香·康养旅游综合体项目,探索“旅游+康养”融合发展新路径。四是创建区域公用品牌。以“纯山净水、资源资溪”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资溪优质产品赋能,统领“资溪面包”“资溪白茶”“资溪山泉”“资溪山珍”等各类产品品牌,加快建立“区域公用品牌+单一产业品牌+企业专属品牌”生态产品价值品牌体系,在打造品牌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三、首创“两山银行”,融通“金山银山”

在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资溪县“两山银行”作为资源收储、资本赋能和市场化运作平台和多个工作机制的大融合,力求发挥综合开发、整体协同的作用,构建“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机制。一是搭建生态资产(产品)交易中心。围绕商品林赎买、公益林收储和水域经营权流转等,积极开展出让、租赁、买卖等生态资产产权和生态产品交易试点,完善互联互通工作机制,拓宽服务功能,形成生态资产确权、第三方核算、交易市场、转移登记及监管制度等完整的交易体系。二是设立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推动生态金融服务创新,以林权及其收益权和农地经营权抵押质押贷款(“两权”抵质押贷款)为突破口,探索多形式、多渠道的生态资源抵押贷款模式,盘活生态资产。落地省内第一笔森林赎买贷款、第一笔林权收益权质押贷款,全县发放“两权”抵押质押贷款余额约5.74亿元,其中今年新发放贷款约3.4亿元。三是设立生态资源收储中心。由财政主导,企业参与,负责承担全县生态资源经营贷款担保,对出现无法偿还贷款的不良行为,由受贷主体向生态资源收储中心提出赎买申请,通过赎买偿还贷款本金,一定程度破解绿色融资担保、不良贷款偿还等难题。目前,已化解4起林业不良贷款,偿还逾期贷款568万元,涉及林权8000余亩。四是设立生态通运营中心。成立泰丰自然资源经营有限公司,作为“生态通”运营管理平台,整合全县碎片化、零星化的生态资源经营(使用)权,通过公司化、市场化运行产生实际经营收益,有效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目前完成资源整合价值约10亿元,其中赎买6万多亩林权,每年可实现经营纯收入1000万元。

四、推进“国家试点”,共享“金山银山”

将“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历史机遇,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努力实现机制活、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有机统一,着力让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群众得利益。一是提升森林资源经营效益。通过培育民营林场、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资源培育经营主体,实现森林资源市场化配置、集约化经营,完成改造低产低效林20万亩,木竹资源培育由“量”向“质”转变,辖内毛竹林的流转价格由之前的每亩每年12元涨到40—50元,杉松木林由600元左右涨到1000余元,荒山由每年10元/亩年提高到20元/亩,林农得到更多生态效益实惠。二是推进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积极争取信江、抚河流域地区更多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探索以境内主要河湖监测断面水质为依据,建立水环境保护激励与惩罚机制,对断面水质考核超标和优于考核的乡镇分别进行资金扣缴和奖励,并逐步增加扣缴考核断面,提高扣缴标准。三是探索“造血式”生态保护补偿路径。县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绿色发展资金,通过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生态建设,支持生态保护补偿领域项目实施,撬动社会资金10亿元发展林业及林下经济,全县白茶、油茶、中药材和林菌等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累计吸引社会资金20多亿元进入旅游产业,带动旅游从业人员近5000人,人均增收达16000元左右,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四是夯实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支撑。建立生态大数据支撑体系,将全县山、水、林、田、房、地等海量信息数据化,绘制资溪县生态资源资产“一张图”。开展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将破坏生态环境、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等行为纳入了失信范围。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夯实一体化生态保护补偿支撑,共同保护好“绿水青山”,着力为全国其他地区探索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查看更多评论
用户名是否匿名 验证码看不清点我